应俊家今年正月里的热闹程度,那可真是历年来之最。
各种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,还有同村人都上门来做客就不说,就连邻村都有一些人赶过来的,就差把门槛给踏破了……
大过年的,即便这些人应俊都不认识,但应俊也不能赶人呐……
真要较起真了,人家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一论,说不定还真能扯上一点关系。
反正应俊的身家暴露了,所以也就彻底不装了。
应俊豪气的大手一挥,直接在自家摆起了宴席。
从正月初二到初六,直接连摆五天,而且上门的就给个100块钱的红包。
农村的流水席,只要菜不上很贵的那种,一桌菜都花不了一千。
村里人就是厚着脸皮,天天来吃,五天下来也最多也就几十万顶天了。
反正应俊已经决定,明年自己就不回来过年了,就当是最后疯狂一把,留个好名声吧。
如今应俊的爷爷奶奶的也都接到钱江市了,应俊从小也基本没怎么在这里住过。
所以硬要说对这应岩村有多深的感情,那还真不至于……
不是有句话,叫做:“人在哪里,家都在哪里。”
如今应俊一家子都在钱江市,而且今年也准备要买房子了,那以后钱江就是家了。
要是爷爷奶奶还要回这里过年,也不是不行,到时候让哥哥应杰陪着就行了。
只要应俊这个正主不在,情况应该会好很多。到时候真要有什么事,全部推给自己就行。
应文华的办事效率很快,特别是基金会这种关乎村民福祉的事情。
年初二,应文华就带着村里的财务会计和四位老人上门来了。
这四位,据应文华介绍都是村里比较德高望重的老人。
六人经过商量,基金会既然是应俊出钱的,就叫“应岩村应俊基金会”。
要让接受帮助的人,知道是谁出钱帮了他们。
基金会的日常事务由应文华管理,村里的会计管帐。
每个向基金会申请帮助的人,都需要六人集体投票决定后才能决定放不放款。
由于人数是偶数,可能会出现平票,所以必须四人以上同意才能放款。
基金会的帮助有两种形式,一种是资助,一种是无息借款。
资助的对象主要是应岩存的贫困户和低保户。具体每个月的资助金额视具体情况而定,但不得高于500。
这个年代,国家的贫困户低保补贴每个月才150块左右。所以基金会这每月500的标准,已经是比较高的了。
而借款的对象,主要就是大学生的学费,或者看不起病等极端情况。
借款对象必须提供充足的证明,具体的借款金额以实际需求为准。
而且收到钱后要写下详细的借据,做为以后还款依据。
最后,为了这个基金会能长久的办下去。
基金会的管理者固定为应岩村的村长,管账的则是村里的会计。
四个有投票权的席位,则每两年选举一次。
这四个席位不止有投票权,还有随时查账的权利,
如果对基金会有任何的疑问,都可以当面质询,身为管理者的村长必须做出明确答复。
应俊没想到,这几位在怎么短的时间内,就商量出一个如此详细的可行性章程。
看来这几位是真心想把这个基金会,长久的运行下去,为村民谋福利的。
当下,应俊也爽快的说道:“看得出各位对这件事是用心了,多余的话我也不多说了。
基金会的手续办好后,给我一个卡号就行,我会转钱进去。”
几人闻言大喜,对着应俊又是一顿猛夸……
其实这个基金会,应俊也是留了心眼的。
应俊之前可没说每年会出多少钱,而是说先给一百万,用完之后再来找他。
等基金会的钱用完,应文华找上门要钱时,应俊肯定是要彻底查账和了解情况的。
要是他们敢乱来,应俊到时候直接就不给钱,停了基金会就行……
……
大年初四,应俊一个人略显孤独的回到了钱江市。
接下来就有点忙了,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应俊来处理。
首先要做的就是选出负责茶叶厂的人。
应俊准备派一个三到五人的小团队去接手茶叶厂,剩下的人则全部在当地招募。
首先要确定就是厂长,应俊把公司的一众高管在心里过了一遍。
初步人选定下了两个,一个叫宋晓春,40岁不到点,东北黑省人,却酷爱喝茶。
现在担任人力部的副主管,最大的特点就是,眼光非常的毒。
也可以说是心很细,看人非常准,善于通过别人不关注的细节发现人才。
茶叶厂接下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招人,人力部出身的他来干这个实在太合适不过了。
至于他不擅长管理工厂,但都这么大年纪的人了,工作经验也很丰富。
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?这个一个小厂子,还能管不过来?
而且到底适不适合,干了才知道,没准当了厂长之后激发了他的另一种潜能呢?
再说了,以后要是干得不称职,那到时候再换嘛……
另一个人选叫张平,30出头,人如其名,什么都平平无奇。
现在担任凡客商城服装事业部副部长,是钱小龙的副手。
这位平时在公司有点像老好人一个,表面非常的和善,对谁都是笑眯眯的。
对员工的一些小错误什么的也非常的包容,所以很容易和员工打成一片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